close

  與會人員合影留念(中國臺灣網 李徽 攝)
  中國臺灣網12月19日消息 第十一屆海峽兩岸中華傳統文化與現代化研討會12月19日在臺灣臺北舉行。本屆研討會的議題是“社區建設”。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、民進中央主席、葉聖陶研究會會長嚴雋琪出席會議並講話,民進中央副主席劉新成、蔡達峰出席。國民黨榮譽主席吳伯雄、海峽兩岸客家文經交流協會理事長饒穎奇分別緻辭。來自海峽兩岸200多位專家學者參加會議,17位專家學者在會議上作主旨發言。
  嚴雋琪說,文化是歷史的積澱、群體的認同和精神狀態的表現。從繼承性來看,傳統文化可以為當今人類社會的難題提供啟示和智慧,傳統文化是當代文化的生長土壤和根源;從創新性來看,當代文化是當下實踐的產物,具有現時代的特征。清醒的“文化自覺”和理性的“文化自信”不是主張“守舊”和“復古”,而是力求對中華傳統文化有“自知之明”,明白它的來歷、特點、優長與缺陷,在現代化過程中,不斷自我調適、進行揚棄,積極吸收外來文化的優秀元素,在新時代的呼喚下,推陳出新,對中華傳統文化“取其精華、去其糟粕”,賦予其時代內涵和時代特色,賦予傳統文化以新的生命力。
  嚴雋琪認為,文化的發展要秉持開放性與親和性。“各美其美,美人之美,美美與共,天下太平”,傳達了優秀文化最可貴的特質——寬容。所有文化在具有民族性的同時又具有世界性。中華傳統文化與世界各民族文化交流碰撞,相互尊重、相互學習、取長補短,不斷吸收外來文化,吸取全人類優秀成果為我所用,從而獲得新的發展動力和新的成就。優秀的中華傳統文化在自身發展的同時,也對人類文明作出貢獻,讓世界分享。我們要的全球化,就是讓世界上所有的民族都能共創、共有和共享美好的願景。
  嚴雋琪指出,社區是文化多樣性的現實土壤,這種多樣性造就了中華文化的豐富內涵和鮮活的生命力;文化是社區和諧的精神紐帶,是社區內部不可或缺的調和劑,在特殊的情況下甚至會發揮穩定器的作用,減輕突發事件可能造成的不利影響。社區作為人類社會生活的一個基本單位,是指生活在同一區域、具有共同體意識和共同體利益的社群組織載體。為了更好地建設和諧的社區文化,吸取中華傳統文化的積極因素是極為必要的。一是要將平等與自由作為社區文化建設的“原則”;二是將和諧與寬容作為社區文化建設的“追求”;三是在社區里建立講理協商的必備機制;
  隔山隔水不隔心,建設幸福快樂的家園是全人類共同的夢想。與會者認為,此次研討會在臺灣舉行“是一次文化之旅,亦是一次親情之旅”。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的魂,她歷經歲月洗禮,在大陸、臺灣、香港、澳門乃至一切有華人的地方,在與不同文化的交流交融中吸取營養、與時俱進,同時也向世界展現著中華民族對自然、社會、人生等一系列問題的基本態度、哲學思考和實踐行為。本屆研討會將弘揚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社區建設聯繫在一起,符合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需要,符合兩岸民生福祉的需要。
  本屆研討會由葉聖陶研究會與客家文經交流協會共同主辦,是10多年來第一次來到寶島臺灣,可以說是一種新的嘗試,也是希望方便更多的臺灣專家學者能夠參與交流。在為期兩天的議程中,兩岸專家學者就社區建設的有關問題進行了主旨發言。大陸專家學者就社區建設中的社區文化發展的創新與實踐、文化表演與社區重組、災後校園集體療愈、中華文化的傳承與創新、社群的再想象、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區與社區建設、儒學傳統與現代社會的張力、古村落保護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社會傳承、社區教育學校的傳統文化教育、大陸居民轉型與社區創建等議題展開了深入研討,並實地考察了臺灣的社區文化。研討會的成功舉辦,展示了兩岸社區文化建設的風貌,交流了兩岸社區文化建設的經驗;期間還與臺灣知名人士和新朋故知進行了會面,共話親情、鄉情和友情,增進了彼此的互知互信和情感的交流交融。
  自2002年始到去年,在以“中華傳統文化與現代化”的大主題下共舉辦了十屆研討會。每屆議題覆蓋地域特色文化(第一屆至第六屆)、學科領域文化(第七、八屆)、民俗文化(第九、十屆)等多個領域。研討會已經在海峽兩岸間架起了友誼的橋梁、思想的橋梁、文化的橋梁、心靈的橋梁。會議商定,明年第十二屆“海峽兩岸中華傳統文化與現代化研討會”的議題為“中原文化的歷史傳承與創新”,擬在河南省新鄉市舉行。(中國臺灣網記者 李徽)
  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、民進中央主席、葉聖陶研究會會長嚴雋琪出席會議並講話。(中國臺灣網 李徽 攝)
  中國國民黨榮譽主席吳伯雄致辭。(中國臺灣網 李徽 攝)  (原標題:第十一屆兩岸中化傳統文化與現代化研討會在台召開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jw38jwqqz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